当《半衰期》变身为《半条命:与怪兽的智慧较量》时的奇妙历程
时光荏苒,距离《半衰期》首发已经过去了22年。在漫长的时光里,你很难统计这个系列游戏到底有多少粉丝,也许不经意间你就会碰到一个人,跟你赞美莱温霍姆多么令人难忘、17号城市多么令人神往,也吐槽G胖多么不思进取以及奥美电子多么不干人事儿。
上个礼拜,我给《绝望与希望:〈半衰期:爱莉克斯〉的幕后开发故事》这篇译文做编审,为行文准确查证了大量资料,以订正当中的译名和史实,它不仅带给我许多久远的回忆,也让我很想再谈谈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:“Half-Life”这个词儿,我们该叫它“半条命”还是“半衰期”?

如果我们不去纠结这个系列游戏历史上盘根错节的那些奇怪谬误,仅仅从游戏的背景和内涵来看,这本不是个问题。可是,因为不经意的翻译错误、媒体及灰色产业链条上的巨大惯性以及不负责任的代理商,这个问题被搞复杂了。后来,甚至敢于站出来管这个游戏叫“半衰期”的人反而成了异类一般,已经不被许多人理解了。
这就是这个世界的魔幻之处。
■ 闭环
《Half-Life》是1998年问世的科幻题材第一人称射击游戏,由Valve Software开发、雪乐山发行。故事发生在美国新墨西哥州沙漠里的黑山研究所,一次异常物质实验意外引发了“串连共振”(Resonance Cascade)现象,打开了地球与外星星球Xen之间的传送门,导致Xen的生物被传送到地球上,为害人间。
美国海军陆战队派出特别部队前去消灭从异星球过来的奇怪生物,同时要杀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灭口。玩家扮演理论物理学博士戈登·弗里曼,一边躲避追杀,一边试图关闭传送通道,还要面临神秘人G-Man的全程监视。最后,弗里曼在幸存科学家和保安的帮助下来到黑山的Lambda综合设施,目的是前往Xen关闭传送门。
此处的“Lambda”其实就是希腊字母λ的英文拼法,λ同时也是Lambda综合设施的标志。


如果你大概知道这个故事,显然知道游戏的名称(包括后来一系列资料片的名称)都取自物理学名词,这是毫无疑问的,且这个命名与游戏背景密切相关。那到了后来,“半衰期”怎么就变成了“半条命”呢?
问题的根源来自几方面,其一当然是偶然的错误翻译。22年前是个翻译软件还不够流行的时代,坦白说,大多数游戏从业者的英文也不够好,游戏媒体、为游戏媒体供稿的作者、游戏论坛里的主力军们不求甚解,导致了这个奇怪的错误。
这种情况在其他许多游戏身上也发生过,比如说《Vampire: The Masquerade》这个游戏,一度被译成《吸血鬼:化妆舞会》,当明白人越来越多,在核心爱好者的推动下,译名也就渐渐变成更准确一些的《吸血鬼:避世》或者《吸血鬼:避世救赎》——至少,大家都知道“化妆舞会”是错的,这没什么异议。

《吸血鬼:避世》的例子能够大概纠正回来,要仰仗于这个游戏的不够流行,《Half-Life》则完全不同,它的人气和讨论度居高不下,在网络论坛里常常被提及。而且,在盗版横行的年代,盗版商们同样不求甚解,他们只会选择一个比较流行的译名印在盗版盘的封面上,推向市场,为的是自己的产品好卖。
本来,错误可能在正版引进时得到纠正,但你们也知道,在“老头滚动条”风行的年代,我国的大型游戏代理商多半也是不靠谱的,稍微认真一些在做汉化、有相对专业和负责任的汉化团队的厂商几乎没有,何况代理“Half-Life”系列游戏的厂商还是不靠谱中的不靠谱——奥美电子有限公司。成立于1996年的奥美电子主要业务是游戏代理发行,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前后10年里,它在中国大陆地区代理发行了一系列欧美单机游戏大作。

从游戏阵容上推测,奥美当时与维旺迪集团关系密切,维旺迪又是暴雪娱乐与雪乐山的母公司,因此暴雪的产品线几乎都被奥美电子引进大陆地区发行;雪乐山发行的游戏,主要是“Half-Life”初代以及相关的资料片和模组(比如《反恐精英》),也被奥美陆续引进。奥美在巅峰时刻几乎垄断了大陆地区一半的单机正版游戏份额,按影响力类比,奥美电子是如今腾讯、网易一般的业界巨擘。
今天,你当然无法想象腾讯或网易的游戏官网设计简陋、毫无美感,可是,奥美发行的所有正版游戏都以丑绝人寰的美术设计著称。美工敷衍了事地把游戏中文名字写在游戏包装盒上,字体丑陋,且时常遮挡住原有的英文Logo和艺术图案。

那个时候,很多人买正版游戏不是图着玩,大多数人是为了收藏,结果买了奥美的游戏,即使是价格不菲的典藏版,到手打开一看就像是买了盗版碟一样粗俗不堪,加之奥美的售后也问题很多,不断有玩家上网去吐槽,奥美的名声很快就臭了。2002年,奥美甚至曝出了将CD Key重复使用的丑闻,致使正版玩家无法获得唯一CD Key,从而不能正常在暴雪战网上进行游戏对战。
一家行事如此敷衍草率,甚至违法违规的公司,也就别指望它有什么心思真是放在游戏上的。在奥美电子代理的时代,《Half-Life》被官方地译为了《半条命》,准确地说,不要笑——应该叫《半条命:智斗怪兽》!

行了,就这样,“半条命”这个名字完成了它从野鸡到官方的身份转变。到这里,一个错上加错的闭环形成了:游戏作者和媒体没有把关严守,导致错误的译名泛滥;媒体和网络论坛再持续发酵,让错误的译名不断重复,建立品牌效应,直到它被官方扶正。
■ 洗白
当错误发生的时候,没有一个链条是无辜的。但如果追究错译的责任,作者可以赖给媒体,媒体可以赖给网络,网络可以赖给发行商——毕竟“官方态度”最关键嘛。可是,为什么游戏要叫做“半条命”?以奥美的认知水平,他们大概也是不清楚的。
当一个英文半吊子的写手不查字典就把“Half-Life”译成“半条命”的时候,一个延续20多年的谬误开始了。让我没想到的是,在这之后的岁月里,这个译名的拥趸们还非常之多。为了给“半条命”辩护,他们打的“补丁”也一直在进化。
我曾在某盗版玩家云集的××论坛上与人论战“半条命”这个译法的不合理之处,最后引出了论坛的主人现身回应。这位兄弟当然是“半条命”的铁杆支持者,他自己亲口说,他坚持使用这个名字的理由是这样两条:
1.“半条命”被当时的正版代理商奥美电子所采用,具有合法身份。
2.“半条命”是一个非常贴切的译名,比喻在这个激烈的FPS游戏里,玩家们血拼之后“只剩下半条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