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GBTQ+玩家在游戏世界中寻求认同与归属感的途径与挑战

频道:最新资讯 日期:

那次拉拉之吻纯属意外。

1999年,《模拟人生》开发团队在E3会场演示了一段游戏原型。玩家在游戏中可以创建自己的虚拟角色,结交朋友、谈恋爱并装修房屋来体验虚拟生活。帕特里克·巴雷特(Patrick Barrett)是个男同性恋,他负责用来确定角色浪漫关系的AI系统。

巴雷特一直在处理旧代码,当时他还不知道,开发团队已经决定只允许异性角色谈恋爱。在那场演示中出现了两位女性结婚的场景时,消息很快就在容纳6万名观众的E3会场传开了。

在那个年代,同性恋婚姻不可能在E3的其他游戏里出现,在美国也尚未得到法律认可。如今,《星露谷物语》和《LongStory》等许多游戏都允许玩家追求同性关系,或者使用非二元性别的人称代词。生活模拟类游戏和RPG游戏还会继续扩大虚拟角色和人际关系的多样性。

这些游戏帮助许多LGBTQ+玩家首次体会到了一种认同感。

“我真的觉得我是个有力量的人”

史蒂文·阿诺德(Steven Arnold)是一名《龙族幻想》(Dragon Raja)和《黑色沙漠》(Black Desert)玩家,除了玩法之外,他还很喜欢这两款手游的捏脸系统。阿诺德可以使用各种发型和服装,无论是扮演“有大男子气概”的角色,还是“有女性气质”的角色。

“虽然现在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头发染各种颜色,尝试化妆更换不同形象,但我确实花了些时间才习惯了这些玩法。”阿诺德说,“很多细节让我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,例如使用符合虚拟角色形象的风格游玩,哪怕在整个过程中只能看到背影。”

“对我来说,为角色挑选化妆品或发色就像确认我的性别的一种方式,尽管我在现实生活中还不能这样做。游戏让我觉得充满了力量,是自己人生故事中的主角。”

游戏让玩家有机会表达自我,这可能帮助LGBTQ+人士在生活中变得更自信。这种现象被称为“普罗透斯效应”——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一位擅长变化外形的海神,指的是在电子游戏、聊天室等虚拟场景中,人的行为会受到虚拟形象的影响。就像神话人物普罗透斯那样,玩家可以尝试新的身份、新的面孔和新生活。

在《星露谷物语》中允许你去追求酷儿角色关系